Ⅰ:1978-1983
- 总序 “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胡耀邦 1958
- 无限希望&矛盾重重:物质充足&精神空虚,经济繁华&贫富悬殊,社会重建&利益博弈
- 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何早慧而晚熟?
- 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 中国政商关系为何僵硬而对立?
- 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
- 前言 我对历史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
- “很多时候,改革是从违规开始的。”
- 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洁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 第一部 1978—1983 没有规则的骚动
- 1978 中国,回来了
- 1978年前
- 在1952年前后,对私人资本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理,所有的私人企业在这段时期内收归国有。此后直到1978年,中国境内所有的企业都为国营或集体所有制企业。
- 所有的物资生产和分配全由国家来调控,当时的年度计划会议要开几个月
- 产业布局以重工业为绝对优先(政治目标和国家生存战略需要),重工业产品未流入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循环中,造成轻工业与生活必需品短缺(限制性票据购买)
- 企业布局分散不合理,丧失规模优势(为免于在战争中处于被动而将工企业放在大后方山区而非沿海)
- 金融体系只有一家银行,无保险公司或金融性企业:国家同时是储蓄和投资主体,不需金融中介
- 1958-1978,2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不到2.6元
- “中国工人把他们的工作看成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机会”
- 李嘉诚、荣智健进入内地,中粮与可口可乐签署协议,汽车行业
- 荣毅仁创办中信公司
-
中国第一红色资本家
- 邓小平访日,访新加坡,对引进持积极态度
- 南方特区构想(深圳等):窗口效应吸纳国外资本技术
- 民营的两个源头:华西式乡村基层政权及其集体企业组织(依托村级政府);萧山鲁冠球工厂式自主创业型企业(个人创造)
-
中国乡镇企业双子星座:吴仁宝&鲁冠球
- 宝钢开建——我国第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大型钢铁基地 1978.12.24
- 1978年前
- 1979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 霍英东:白天鹅宾馆;皮尔·卡丹来华
- 中国大多垄断型行业:梯次开放(保险业等)
-
1980恢复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独家垄断6年,1986发放第二张保险执照,再过6年外资保险公司才被允许进入
-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
-
中国提供土地、能源、劳动力以及原材料,国外提供设备、原始技术、管理和市场经验
- 日本企业家:“在日本,我们认为低于100%的市场份额是不够的。我们相信只有我成功还不行,其他人必须失败。我们必须击败我们的竞争者。”
- 大量日企进入中国
- 《乔厂长上任记》与首钢周冠五
- 首钢业绩导致幻觉:只要解决内部管理无序和自主权不足的问题,就可以在产权不变革的前提下完成改造。
- 日后国有企业改革标准阐述:“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
-
“歉收”是否能够真正“自负”?
- 国企改革核心:产权制度改革
- 知青返乡,760万待就业青壮年推动中国经济民营化
- 企业史人物:“傻子”年广久
-
自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人评“小事精刁,大事糊涂”
- 雇工人数&资本家剥削之争
- 企业史人物:“老板”袁庚
-
80年代出现了两股改革力量:一股是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党政干部,他们的处境和思路,很像清末自强派,是所谓‘体制内’的改革者;另一股则来自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袁庚属于前者。
- 深圳特区之前的蛇口工业区
- 第一个正式实行干部职员公开自由招聘制
- 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与南山(港口)开放公司放出体制外
- 深圳特区之前的蛇口工业区
- 1980 告别浪漫的年代
- 鸡蛋季节性差价:国家已经尝试着用价格杠杆来协调市场
- 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公司
-
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香港中国航空食品公司
- 提出特区概念和创办思路,但贷款经费少,开启土地出租
- 文化思想上的解放与讨论
-
《庐山恋》与《天云山传奇》、小说《人啊,人》、“潘晓来信”、剧照《水晶鞋与玫瑰花》
- 对“渤海2号事件”的高调处理:科学管理,象征性终结了“文革“时代的“浪漫主义”气息发展理念
- 新华社《渤海2号翻沉真相》:“了解情况的人无权做决定,做决定的人又不了解情况”
- 鲁冠球的成功:民营企业有机会依据机制的灵活和技术上的优势一举突破“计划”
- 东南沿海乡土经济萌芽的重要推动因素:走私完成灰色的原始积累
-
浙南温州、台州,广东潮汕地区
- 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最早从事个体商业活动的,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属无奈之举
- 计划生育首次明确提出,其后成为基本国策
- 企业史人物:川人春先
-
“倔强”的先驱,但并不是优秀的经营者
- 陈春先在中关村成立第一个民营高科技公司,国家对此无任何规划资助;同时期的台湾新竹科技园则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迅速
- 中国民营高科技公司创办的共同规律:科技人员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
- 1981 笼子与鸟
- 79、80年政府赤字严重,对企业放权让利,扩大地方财政权
- 经济复苏势必带动基础建设的复兴
- 第一次宏观调控:改革的总体成效实在不能让人满意
- 其一保中央财政,紧急刹车,全面压缩计划外投资,借用地方财政存款、向企业与地方政府发行国库券,紧缩贷款,暂时冻结企业存在银行的自有资金
- 其二力保国有企业
- 推进派:”物价管理体制改革“与”流通渠道的改革“,建立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
- 笼子与鸟理论:企业在国有经济体系的大笼子中自由地飞(获得中央决策层支持)
-
统治80年代企业改革思路,国有企业改革:”笼子里的变革“
- 打击投机倒把,禁止与大中型先进企业争原料,社队企业主要为农业生产,为农村服务
- 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农业人口转非农业,工作机会留给返城知青
- 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1981年唯一在中国开工的中外合资公司
-
项南个人影响力推动
- 中信公司:荣毅仁运用个人影响力,对外发行私募债券,开展租赁业务
- 三产与停薪留职:国营企业在主业受阻后,开展的自救式商业行动
-
亟需解决的困难(效率&竞争力)被搁置一边,国营企业因此逐渐失去它们在各自行业中的领先优势
- 财政吃紧,各地旱涝,新中国第一次呼吁国际社会援助,第一次向国际组织贷款
- 此时的中国经济:出路明明是有的,但是,现实就是有点乱,让人理不出一个头绪
- 这一年的世界
- 里根上台:抛弃凯恩斯主义,采用宽松的财政管制和更市场化的手段激活低迷的美国经济
- 通用电气公司等大公司开始转型,高度组织化整体化的公司,更具竞争和创新精神CEO
-
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 IBM第一台pc5150电脑,创建行业标准:个人电脑时代开启
- 企业史人物:难忘“任项”
- 主政广东福建的任仲夷、项南坚持开放发展政策不动摇,日后粤闽成为民营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
- 1982 春天并不浪漫
- “韩庆生”事件&“八大王”事件
- “技术投机倒把罪”&“星期日工程师”:民营力量开始同国营企业争抢技术人才
- 国家是在动用政府机器对体制外的资本力量进行遏制,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决策行为,而是整个中国企业变革的逻辑使然。
- 特区(任项)
- 打击走私
- 允许外资工厂拥有聘用和解雇工人的权力
- 蛇口(袁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投资的客商多是从内地移居香港或者澳门的中国人,它们比西方投资者更容易适应中国模糊的法律。考虑到香港的前景,他们中的许多人把在这块地方投资当作赌博
- 中国企业变革:“一统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统”的泥淖
- 可口可乐:中国现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
- 国营公司中的弱小者及民营企业的觉醒:家电等技术要求不高的领域
-
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
- 贸易摩擦初露端倪
- 公开媒体上第一例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中美蘑菇罐头
- 东北(长春)君子兰,江浙五针松
-
荷兰郁金香泡沫
- 贫穷日久的底层民众对财富渴求的一次妖魔式释放
- 未造成意识形态全面回流,改革依然是主流力量,重大变革仍在推进中
- 国务院精简机构
- 全国工商户数目是79年年末十倍
- 企业史人物:“大王”如蚁
-
大人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小人物体现了历史的真实
- “八大王事件”:针对一地一团伙定点式打击
-
一是其标本性和群体性,二则是因为温州的缘故。
- “韩庆生”事件&“八大王”事件
- 1983 步鑫生年
- 邓小平领导这场艰巨变革的战略思路:摸着石头往前走,不争论,也不做政策上的明确界定,让最终发生的事实来定义前行的方向。
- 这种改革思维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试验场和冒险乐园,所有的激情和野心都被无限地激发出来,从社会底层喷发出来的火浆终于让大地熊熊燃烧,只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累积,一切都似乎百无禁忌,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一次次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公共价值观念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和物质化
- “倒爷”
-
经济转轨期里必然出现的经济寄生物
- 牟其中:入狱
- 王石:以倒卖的玉米款成立“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万科前身)
- 这些“倒爷”如蚂蚁啃堤,最终把僵硬的计划流通体系摧毁得遍体鳞伤,从而以一种十分灰色而非法的方式协助重建了中国的市场流通和资源配置
- 北京&深圳:政策资源和权钱交易中心&宽松商业氛围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效应
- 刚性的计划定价已经在日渐市场化的环境中陷入结构性困局
- 小商品价格放开与松动,为货物流通和民营企业崛起带来可能性
- 义乌发展模式:专业市场-辐射农村和中小城镇的商品网络-物流需求-家庭工厂-“前店后厂”&“双轮驱动”初级产业格局
-
80年代中国民营经济成长标本
- 往往,一地观念的解放与否是它有没有可能发展起来的唯一条件
-
工业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地区,如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由于计划经济色彩浓厚,政府管治能力健全,民众对体制的依赖度较高,民营资本难有萌芽的机会,倒是天偏地远、国有经济薄弱的边穷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闽南和浙江中南部一带,却意外地具备了自谋生路的勇气和可能
- 对旧体制的最初突破往往发生在它最疏于防范的地方
- 国营企业向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改革的第一个重要举措:“利改税”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
对外资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及经营活动进行了明确规定
- 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改革、开拓、创新】
- 这一年的世界:
- 日本依然是全球经济主角
-
“精益生产”&“零库存”
- 台湾企业开始转型,电子代工产业开始萌芽
- 华裔美国企业家王安发明“存储磁芯”,日后替代IBM领跑计算机领域
-
不屑搞个人电脑,85年陷入亏损
- 这一年的中国:
- 计划经济的闸门已经被撬开,民间的力量如涌出地面的小涓流正四处漫游,致富的渴望日渐成为全民共同的理想。让人稍稍有点不安的是,尽管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清楚地明白改革是唯一出路,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未来的中国和我们的生活将变成一副怎样的模样
- 企业史人物:裁缝神话
-
“偶像化”下的迷失
- 步鑫生的沉浮让人清晰地看到,过去那种树典型的政治化做法根本不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它不仅使“典型”自身陷入疯魔,也让当政者非常尴尬
- 邓小平领导这场艰巨变革的战略思路:摸着石头往前走,不争论,也不做政策上的明确界定,让最终发生的事实来定义前行的方向。
- 1978 中国,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