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1984-1992
- 第二部 1984—1992 被释放的精灵
- 1984 公司元年
- 邓小平南巡,肯定特区的改革,给深圳争论定音,随后开放14个沿海城市及海南岛,开放由点及面,最终形成沿海全面开放的格局
-
用行动表面自己支持的态度,在言辞上留下空白
- 大公司的出生与起步
- 王石:在深圳利用官方外汇额度倒卖进口产品
-
深圳与北京:源源不断的国家配额和公共利益以各种形式被贩卖到南方
- 柳传志:完全依靠中科院的资金和资源起家,零成本转移理应属于中科院的研究成果“联想汉卡”发家
-
柳传志:善于借力和妥协
- 柳说服济世情怀的中国科学家倪光南:“我保证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
- 张瑞敏:接管海尔前身家电厂,“砸冰箱”
- 李经纬:健力宝
- 紧急筹备,成为奥运会指定饮料
- 与女排:中国魔水和东方魔女
-
出口转内销
- “珠江水”与“广东粮”北伐内陆
- 潘宁容声:技术北京雪花冰箱厂支援,资金镇政府出九万,产权归属“乡镇集体企业”,埋下悲情伏笔
- 福建“双簧”:厂长请愿放权公开信,中国企业家第一次就经营者的自主权向资本方——政府部门提出公开的呼吁
- 消费苏醒:生产能力和设备先进性是强大竞争力
- 德国大众桑塔纳组装成功,上海大众奠基,“红旗牌”轿车停产
- 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被分拆,对垄断性中国国营企业改革提供了借鉴
- 苹果发布Macintosh:个人电脑大众化普及第一日
- 日后新技术公司的成长路径:
- 戴尔的出现:独一无二的商业渠道模式
-
戴尔:直销;柳传志:中国渠道代理
- 思科的出现:高度垄断的核心技术优势
- 第一次下海浪潮
- 牟其中二次出狱
- 1985 无度的狂欢
- 海南汽车倒卖事件:海南特区为改革的原始积累利用政策优惠,倒卖进口汽车,炒买外汇
-
改革渐进,进入灰色地带,制度欠缺逐渐跟不上经济发展
- 全国各企业热衷于收购国外二手产品线:无规划无秩序的引进热:浪费和失控
- 盲目引进,利用率低
- 成套设备多,技术引进少
- 重复引进无规划
- 外汇消耗巨大
- 晋江假药案:农村开始有组织大规模造假
-
省委书记项南落马
- “价格双轨制”
-
企业增多消费需求增多,生产资料短缺愈发严重
- 国家掌控的“计划内价格”&市场化的“计划外价格”
- 抑制价格暴涨、通货膨胀
- 困扰民营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难题
- 遵守国家调控计划的国营企业是最大受害者
- “倒爷”阶层:压垮计划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 企业史人物:两面雷宇
-
改革过程的观念紊乱和制度悖论
-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 乡镇企业
- 村镇既是行政单位又是营利组织
- 行政长官又是公司董事长,两权合一
- 政府认为乡镇企业可以代替国企承担带动周围富裕和乡村就业公共服务等功能的义务和责任
- 乡镇企业为了得到支持做出承诺,拿到政府低成本资源。后产权清晰化,转型为私营
- 民营公司两大发展模式
- 苏南模式:集体经济
- 温州模式:私人经济
- 乡镇企业和国营企业联营
- 国企提供技术、设备、品牌、研发等,降低成本,甚至出售品牌使用权获得直接受益
- 乡镇企业具体生产,获得市场。还可利用国企身份获得资源,进入限制行业
- 被看作国企新药方而被推广,但并没有,乡镇企业发展壮大后甩掉国企
- 温州“抬会”
-
公共需求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得到满足
- 政策的不放松与民间资本的崛起导致的民间信贷交易活动
- 发展为高息贷款规模巨大,后资金链断裂
- 随后由于金融管控政策的含糊与摇摆性,其他地区也有爆发融资风波
- 第一家股票交易市场: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
-
之前已有企业尝试发售股票
- 这一年的世界:
- 美国“挑战者”飞船直播升空意外爆炸
- 苏联核电站泄漏
- 美国联合西方七国强行使日元升值,到88年日元升值86%,泡沫之下危机暗显
- 企业史人物:郑氏之死
-
时代背景下的悲剧
- 企业史人物:仁宝当家
-
以经营企业的思路来治理乡村,依靠发展重工业迅速致富
- 乡镇企业
- 1987 企业家年代
- 旋风式承包制的失败
-
“归大堆”式的简单归并,带有莫名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 第六届全运会健力宝广告,广告轰炸开始
- 哇哈哈和太阳神创业
-
都是先从体制内人员研制出的配方起步
- 任正非成立华为
- 深圳:第一次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将土地作为商品来交易
- 王石嗅到房地产商机
- IBM推出无法与其他软件系统兼容的新微机,试图垄断全部市场
- 最严重失误
- 弱小的Intel宣布开放系统平台,SUN和微软后起之秀
- PC工业的横向垄断被粉碎,开始走向纵向分工产业
- 联想中断合作,转推其他兼容微机
-
三年后推出联想微机
- 达能、联合利华、雀巢、摩托罗拉和肯德基进入中国
- “第二职业”风行,人人想方设法赚钱。许多挖公家墙角
-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不稳态”:中国社会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轨,人均GDP进入400~1000美元的区间
- 民众的改革期望上升,消费欲望膨胀,而社会体制则相对落后,国家的宏观治理能力跟不上迅速衍变的产业形势
- 企业史人物:“承包典范”马胜利
-
“造纸托拉斯”梦想的土崩瓦解
- 1988 资本的苏醒
- 北京第一批私营企业开始试点注册
- 许多国有企业的悄悄尝试:引进私人投资者组建产权清晰的子公司,新的资本操作平台来推动母公司的资本改造
-
联想与香港联想
- 鲁冠球的产权界定:
- 万向节厂净资产评估,一半归乡政府,其余归“厂集体”。乡政府获得基数定额、逐年递增的上缴利润
- “花钱买不管”获得对企业绝对控制权,同时保留“集体企业”性质,能享受优惠政策
- 外部边界清晰,内部边界模糊的产权设计:避开敏感地带
- 承包制逐渐开始失利:
- 经营者以盲目的、极限性地扩大生产为己任,出现大量产品积压和通货膨胀
- 经营者与工人关系紧张:普通工人获利少
- 无法解决经营者与政府的矛盾关系
- 第一个牺牲者:万宝集团邓韶深
- 失败的四大原因
- 国家与企业的承包合同导致后者不顾后果地使用固定资产
- 在承包制的借口下,国家干脆放手不管那些本来应由国家补贴的机构,如医院、学校、研究所等都一下子涌进了承包的潮流
- 关系人经济代替了公开招标制,很多承包合同缺乏公正性
- 承包制无法解决国家既是资产拥有者又是宏观管理者的双重矛盾,这构成了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竞争的巨大可能性
- 国库券倒卖,证券市场
- “物价闯关”
- 官倒严重,物价波动厉害
- 放开管制,取消物价双轨制
- 物价失控,公众看涨的恐慌心理,全国抢购风
-
社会心理决定了人类永久的经济问题(凯恩斯)
- 北大王选:新一代电子出版系统,日后创立方正集团
- 企业史人物:廿人沉浮
-
承包制改革杰出者
- 1989“倒春寒”
- 海子卧轨自杀
- 全球局势
- 铁幕倒塌
- 戈尔巴乔夫苏联改革
- 自由民主制度构成“历史的终结” 之说流行
- 日本经济扩张巅峰
-
索尼收购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收购洛克菲勒公司51%股份
- 耶鲁大学汉学家史景迁:“我们所考察的历史在其演进的过程中充满了崩溃和重构、革命和进化、征服和发展的循环交替”
- 国内通货膨胀、物价大幅上涨、政府机关消极腐败现象
- 对私企的整顿运动
-
东欧和苏联政局恶化,经济局势动荡,意识形态争论更敏感
- 打击偷税漏税
- 清理整顿国营体系外的新兴企业
-
家电业成为重点整顿对象,冰箱业则是重中之重
- 清理流通环节
-
年广久二次入狱
- 政治和经济环境使私营业主恐慌
- 有人主动关停
- 有人上交集体充公
-
“私产归公”的企业绝大多数后又通过各种形式恢复到了原来的产权性质
- 民间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出现企业家外逃
- 国营企业家,既要找市场,又要找市长
- 宏观调控使经济骤冷
- 遏制了投资过热
- 匆忙恢复计划性调控,使过热商品滞销:彩电
-
厂家“冰火两重天”
- “三角债”:经济结构严重失调,银行紧缩银根
-
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大危机
- 北京“易货贸易会”
- 国务院组织各大银行帮助清理三角债
- 1993经济再次复苏后才解除
- 境内西方公司大多停止运营,保持观望,但未考虑撤离
-
熊猫公司之谜
- 中国想要的是能使其成为世界强国的技术,而美国公司想要的是10亿中国消费者以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便使它们能够在与日本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 6.24 江泽民当选总书记
-
中共新一代领导核心
- 年轻企业家抛弃“体制盔甲”,南下创业
-
TCL李东生,创维黄宏生,康佳陈伟荣,三者与长虹并为中国彩电四强
- 1990 乍热骤冷
- 世界局势
- 非洲最后殖民地纳米比亚独立
- 叶利钦退出苏联共产党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对伊宣战
- 德国统一
- 东欧剧变
- 打击假冒伪劣
-
温州:改革立场的“选边战”和温度表
- 三大制假中心:浙江温州、福建晋江、福建石狮
- 温州乐清县柳市镇的低压电器,粗制滥造假冒伪劣
-
八大王同镇,国务院单独发文整顿
- 温州“造坟运动”
- 有时成为各级政府保护国营企业既得利益的某种手段和理由
- 乡镇企业:气候经济
- 清理“红帽子企业”
-
挂靠集体的私企,每年交管理费,资产处置自主
- 政治原因:避免受到政治歧视和间歇性的整顿打击
- 经济原因:可以享受集体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合法获得原材料等
- 运营原因:在初期,私营企业不受消费者和经济交往单位的信任
- 有真集体企业趁机挤入,“摘帽”将其私有化
- 股份合作制企业
-
浙南和珠三角地区,温州人发明的
- 企业财产中的x%是全体劳动者所有的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资金
- 属于集体经济
-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企业产权清晰运动,让企业部分地完成资产所有权清晰化
- 政策宽松后割掉了集体尾巴
- 市场疲软:物价指数降到安全水平,但消费持续低迷
- “海南热”与北京亚运会
- 浦东开发政策
-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深圳证券交易所无批文抢前“试开市”
-
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双市格局”
- 世界局势
- 1991 沧海一声笑
- 中国改革史特点:人民实践有时候会走在中央政策前面,阶段性受到意识形态争论的影响和干扰,但并不能阻止改革和突破的脚步
- 国营企业调控管理:有关职能部门已颇为乏力
- 上海牌轿车停产
- 提出主动放弃部分国企
- 财富积累和改革成果分配的重要方式:对陷入困境或处于市场边缘的国营资产的分割、重组与出售
- 仰融:低调的资本操纵者
- 以少量资金控股资本质量良好却暂时陷入困境的国企
- 在免税地设空壳公司
- 利用“中国股”概念海外上市套现
- 美国IT产业走向与新的投资点
- 微软:软件开发
- IBM:系统整合
- 戴尔:营销
- 国际市场对中国反倾销,同时在中国市场低价倾销
- 企业史人物:牟氏幻觉
-
耻于实业,痴迷资本
- 罐头换飞机
- 南德公司,一个个庞大的投资计划寻租,表达自己思想理论
- 1992 春天的故事
- 宏观经济波动就会出现批评指责思潮
- 邓小平南方讲话、党的十四大
- 全国行动起来
- 吴仁宝囤积原材料
- 办公司热
- 陈东升:嘉德拍卖、泰康人寿
- 毛振华: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
- 田源:期货
- 郭凡生:慧聪公关信息咨询公司
- 奖励重视科技人员;点子换钱的何阳
- 中低官员下海经商热、海南特区热:万通六兄弟
-
清晰明确股东意识的企业家代表
- “破三铁”运动
-
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 解除了企业和工人的“终身劳动契约”
- 职工下岗引发社会动荡和批评,于是年中搁置
- 7月重回放权改革政策
-
78年放权试点,84年自主权暂行规定后第三次大规模放权
- 股市和证券业亢奋发展
-
受邓小平表态支持影响
- 上海全面开放股价,暴涨,广场大棚临时交易所
- 深圳新股认购抽签表引发恶性事件,后两地股市大跌
-
百万人赶来买不到表:发售工作集体舞弊私分
- 证监会成立
- 深圳老五股之一原野被曝大股东恶意操纵股价
- 跨国公司在华积极发展
- “大中华区”:整合了中国台湾的技术和财力、中国香港的国际市场经验和中国内地巨大的土地、劳动力资源,还有野心
- 打桩模子:炒卖黑市外汇的下岗工人
- 中国企业史公理:丛林法则
- 中美贸易谈判:中方答应查办盗版软件保护农化药专利,美方承诺中国继续作为贸易最惠国
- 全球政治经济:
- 民主党克林顿当选
- 万维网发明
- 互联网开始露头
-
此时中国已有一定民间资本力量,体制和思想初步转轨
- 中国的企业家
- 张瑞敏海尔:发展到国家级
- 柳传志联想:电脑家庭化
- 王石万科:集团公司
- 任正非华为:低价和城镇市场
- 乡镇企业家
- 潘宁:国内最大冰箱制造工厂,最先进生产线
- 鲁冠球:万向集团,预备上市
- 禹作敏:大邱庄,第一亿元村,中国首富村,后陷入漩涡
- 沈太福:长城机电,社会集资
- 史玉柱:巨人大厦,危机潜伏
- 改革动力从观念突破转向制度创新,从观念驱动到利益驱动
- 企业史人物:黄家“天使”
-
印尼富豪次子,年少在京读书
- 黄鸿年:中策
- 马胜利: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黄鸿年:资本质量好、有赢利前景的国家骨干企业
- 广受吹捧欢迎和幻想
- 资本经营的启迪者
- 最初进入橡胶和啤酒业
- 随后泰国首富正大家族四子谢国民来华收购杭州保健药品青春宝
-
“靓女该不该先嫁?”
- 黄鸿年是第一位把“资本经营”这个概念带到中国来的国际商人,那时,中国和他都没有做好准备,所以他只赚走了一些有争议的钱,而并没有能够把产业的“根”扎在这片留有他的青葱记忆的土地上
- 黄鸿年:中策
- 1984 公司元年